健康报讯(特约记者郝金刚 王瑗瑗)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陈玉国、徐峰教授与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可教授联合科研团队开发的“双指标联合指导”个性化心肺复苏新方式线下配资平台,利用关键生理指标作为参考,动态调整按压参数,可显著提升救治效果。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复苏》上。
徐峰介绍,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的致命性急症,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如果不能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能造成死亡。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发病之初最关键的抢救方法。该方法的传统操作标准是30次胸外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按压频率约为每分钟10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但这套方法对所有人都是“统一标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临床效果有限。
研究团队在大量临床急救和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在关键生理指标指导下开展个体化心肺复苏术的新思路。通过医工合作,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高精度全自动胸外按压装置,并在猪心脏骤停模型上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如果在胸外按压过程中把呼气末二氧化碳(反映肺部血流情况)和舒张压(反映心脏供血能力)这两个关键指标作为参考,实时调整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复苏效果。
研究表明,这种“双指标联合指导”的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动物的24小时存活率,还有助于动物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其脑损伤风险。与传统固定按压方式相比,这种“量身定制”的心肺复苏模式可以让关键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持在更理想的水平。
这一研究证明了基于个体生理反馈的心肺复苏方案具有重要价值线下配资平台,为智能化精准心肺复苏设备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急救人员有望根据患者的实时指标开展“量体裁衣”式心肺复苏,大幅度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水平。
京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